云充吧林伟健:我们与共享单车不同,手机充电是刚需丨新势力专栏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沉寂之后,今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因为怪兽的融资疑云、街电小电的专利之争等消息在行业内外掀起过一阵对行业关注的小高潮。不过,对于经历过资本狂欢、混战和洗牌后、玩家所剩不多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人们难免还是会将共享单车与之相提并论,并且隐隐担忧。
“我们与共享单车不同,”在接受《成功营销》的专访时,云充吧副总裁林伟健强调说,“我们并不完全依赖资本、盈利模式非常清晰,而且我们已经盈利了。”
云充吧副总裁 林伟健
林伟健经历过千团大战,在美团等O2O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地推渠道实战经验,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认知和判断也因此显得底气十足。在林伟健看来,O2O行业与共享充电宝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行业都是得益于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和发展,都得益于地推的布局。O2O早期对于中小商户的教育,也为后来的充电宝行业省去了教育市场的步骤。不过,林伟健也指出,虽然这两个行业都是通过为商户赋能最终服务用户,但充电宝行业的S2B2C的商业模式所表现出的长尾效应,令整个行业盈利模式更清晰,能更好赋能商户并提供给用户更多价值,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手机充电是刚需
共享充电宝行业最为人熟知的事情恐怕就是陈欧与王思聪的那场著名的嘴仗,王思聪的看法,也基本代表了当时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判断,共享充电宝也因此完成了一次意外的教育普及。
云充吧创立于2015年年底,彼时共享概念如火如荼,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行业也大都开始了布局,在竞争白热化的2017年,有统计称有超过40家企业获得了融资,最疯狂时,短短10天行业融资金额近3亿,40天内涌入12亿。云充吧作为先入局者,也获得了2500万的A轮融资。不过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到2018年整年时间,资本纷纷撤退,洗牌成了大多数共享行业的常态,共享充电宝也不例外,企业也开始纷纷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和可盈利商业路径。
这样的行业发展路径看上去与共享单车如出一辙,甚至连节奏都大同小异,所以人们也免不了会拿两个行业来做全方位的比较,尤其是如今共享单车的颓势逐渐明朗之时,人们对于共享充电宝充满了质疑。
“我们与共享单车是不同的,”林伟健说道,“两个行业的回收周期、盈利模式、场景化差异都非常大,而且,充电需求是真实的刚需,两个行业不能相提并论。”
林伟健先算了一笔账,“假如一辆单车成本是1000元,一个充电宝的成本是100元,共享单车一天最多骑6次,默认2元/小时,一天收入是12元,83天回本。而一个充电宝,一天被借一次(很多店实际数字比这个高),每次2个小时,也是2元/小时,那么单价收入4元,一天的收入是4元,25天即可回本。同时,还有破损率的问题,因为单车都在街边,没人看护,共享单车的破损率非常高,3个月内破损超过50%,而充电宝放在商场、酒店、餐厅、咖啡厅、电影院、图书馆等等地方,大部分都是有人看护的。由此看来,共享充电宝回收周期短、折旧慢、财务模型非常健康,而且场景也是非常多样化的。”
除了这种盈利模式和场景的差异化,林伟健认为云充吧作为典型的S2B2C模式,首先可以通过充电宝的租金收入和广告收入为商家创造更多收入,以及为商户导流等等。其次后期云充吧会专注效率提升,帮助商家更好地提升内部管控效率,通过创收与效率,双管齐下赋能商户,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
“我们已经盈利了”
云充吧的定位是以充电宝为入口的线下新零售综合营销平台。不过,林伟健坦陈在公司成立之初,最大的目标就是作为一个共享充电宝企业先活下来,尤其是尽快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商业道路和盈利模式。幸运的是,云充吧很快认识到作为一个重资产型而非虚拟服务,公司最大的挑战是资产的合理管控。尤其是要管理好线下的几十万家商户和几十万台设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产的收益率模型,是整个公司的重中之重。
从整个行业来说,线下的每家商户和场景的点位,都是战略必争之地,地盘之争也导致渠道成本也不断被推高,“最开始,商家使用我们的机器,我们是需要向商家收取费用的。但现实是,为了抢占点位争夺渠道,我们不仅不会向商家收费,还会向他们支付入场费和分成收入,这就是行业的现状。”林伟健有些感慨道。
除了渠道成本高速攀升、充电宝生产成本、地推人员成本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的难题。而这也是在资本退出而自身还没找到可盈利的模式后,很多企业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而快速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了。
“但我们已经盈利了,”林伟健笑道,“这源于我们有对行业非常准确的判断和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方针,有非常好的人才和成本意识,当然我们也有更多开源变现的方式。”
林伟健提到的战略方针与成本控制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与友商集中在一线城市激烈肉搏的打法不同,云充吧一开始便将目光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刻意避开了正面战场。林伟健认为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传导的时间差有近半年,而这半年时间里,商户的感知并没有那么明显,这便是云充吧以低成本抢占市场和渠道的黄金时间差,“互联网行业,时间非常重要。半年已经足够建立起护城河了。”在友商都在为争夺有限渠道而支付越来越高的渠道成本时,云充吧却另辟蹊径,从全新的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节流之道。这是战略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成本节省的体现之一。
而活跃在一线攻城略地的地推人员,多数来自新美大,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线下商户资源,所以他们加入云充吧后的融入也非常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找到那些最合适的门店合作,以最小成本进行规模扩张,为云充吧在二三线城市的推进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无形中节省了很多隐形的开支。
林伟健引以为傲的,还有云充吧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假如你的投放是10万台,每台成本是1500元,那你的成本就是1.5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谁都可以进来的。”因为深知这将是一个重资产的游戏,所以云充吧在很早就开始参与到上游供应链中,将产品的成本控制在行业中相对很低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除了节流,开源也同样重要,云充吧不仅仅通过找到更多用户来提升租金收入,还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寻求更多广告变现的方式,在充电宝的机身上、座充上以及大型机器的屏幕上,都可以看到云充吧合作伙伴的广告,这部分的利润也可以弥补成本的很大支出。同时,也通过跨界合作不断引入内容生态,逐渐将云充吧打造成一个全新的营销综合平台。
“我们能走到现在,绝不仅仅是靠运气。”林伟健信心十足地说道。
提供更多的价值
在如今云充吧1500多人的队伍中,核心技术成员有200多人,拥有多项专利。与行业中的很多公司一样,云充吧也经常会遭遇专利侵权问题,同时也被迫应对过友商发起的专利诉讼。对于行业中高频的专利诉讼现象,林伟健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行业早期的乱象,可以理解大家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关注或是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但实际上这样的诉讼毫无意义,“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专注在产品上、服务好你的商户和用户呢?”他认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迭代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专利的问题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将是基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内容的竞争,以及对资产的合理化管理的竞争。
对于眼下整个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存在的许多问题,林伟健也认为是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的表现之一,他并不否认这些问题,同时也表示的确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云充吧每年会在研发上投入很多,不仅仅在软件层面,还有硬件层面的改善。我们的设备已经从早期的H1升级到H3,充电宝也已经更新过18代了,现在是F018B,”林伟健说道,“其实被质疑是好的,说明这个行业受关注,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
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和初步的洗牌后,行业就会逐渐回归理性,林伟健认为2019年将是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的关键一年,市场的洗牌会加剧,最终行业里只会留下几个头部玩家。但林伟健也希望所有玩家要冷静一些,理性补贴而非烧钱吸引资本,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行业,令整个行业回归到商业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来,杜绝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行业”。
对于眼下炙手可热的5G对行业的影响,林伟健笑称用户的耗电量会更快,用户的电量焦虑症会更加严重,而充电宝行业也会因此迎来新一波高速增长。但林伟健也表示,5G真正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届时这个行业的整体形态或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这个行业的内容生态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用户对于场景的需求是不会变化的。而云充吧也会继续强调场景,不断加大点位资源的集中度覆盖,同时完善营销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商户赋能,为用户服务。
“我们会成为行业中最终留下来的其中一家。”林伟健自信地说道。
新势力专栏
《新势力专栏》是成功营销挖掘的各行业各领域中的新品牌新面孔,它们独特、年轻、创新、自成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它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更是不可限量,我们希望能够与您一同见证。
您希望了解哪个或哪些新势力、又或者您有更优秀的新势力推荐,欢迎给我们留言或私信;同时我们也欢迎新势力们与我们联系采访,我们将派出优秀的记者与您进行深度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