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放弃奥斯卡了吗?

发布日期 2020-02-17

以揭露韩国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和阶层差异为内核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和导演奉俊昊,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这个消息自然令韩国上下欢欣鼓舞,连韩国总统文在寅第一时间在推上发文祝贺,表示要全力支持韩国电影发展。


不过,韩国人也没有忘记在奥斯卡上郁郁不得志的隔壁的中国人,韩国搜索门户网站Naver(类似百度)的首页就以《寄生虫横扫,中国网友很羡慕》为标题,暗戳戳地踩了中国人一把,想来他们应该是觉得中国人不仅仅羡慕,而且嫉妒恨了吧。


中国人当然羡慕了,就在奖项公布当天,微博上就出现了#奥斯卡#、#寄生虫##奉俊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多个热门话题,说明大家也很关注。不过在这些话题下的留言中,中国网友绝大部分是对寄生虫和奉俊昊获奖表达了祝贺,并给与奉俊昊导演及韩国电影高度评价。除了一些习惯性的键盘侠,大部分中国网民的心态其实很平和很大气,没有跪舔,也没有攻击别人的成就,而是有祝贺有反思有自我激励。在豆瓣上关于Naver这则消息下面,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出奇地平静,“中国网民”这种“羡慕”的情绪可能令韩国人有点失望吧。



当然,中国网友中也有人指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大环境和行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也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桎梏。但是,由奥斯卡引发的如此多的讨论和批评建议中,其实关于奥斯卡是否依旧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词,从中国官方到中国网友似乎都已经给出了答案。


艰难的奥斯卡之路


虽然从1979年开始中国就选送了影片参与奥斯卡角逐,不过当时选送电影参赛的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的,这在官方的宣传中也很少,以致于后来的人们,大多都淡忘了中国其实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冲奥的旅程,很多人在谈及中国与奥斯卡的实质关系,多是从《末代皇帝》开始。


1988年,《末代皇帝》在当年奥斯卡拿到9项大奖,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苏聪获得的最佳原创音乐奖。中国电影人因此受到极大鼓舞,进而开始更努力更有针对性地向奥斯卡报送影片,1991年,张艺谋的《菊豆》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20年最佳外语片更名为“最佳国际电影奖”),这也成为历史上首部获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华语电影,第二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获得提名。后来几年,包括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在内的很多中国优秀影片都成功获得该提名,但最终皆一无所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斩获当年奥斯卡4项大奖,才真正打破华语电影在奥斯卡的尴尬局面。


彼时坊间甚至传闻,多次选送多次入围但最终却不得的张艺谋从此突然明白,奥斯卡评委究竟喜欢怎样的影片,从此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充满浓郁本土人文色彩的中国式影片,转而开始拍摄《英雄》这样的武侠商业大片,并在2002年再次凭借《英雄》获得入围提名。此后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中国选送的影片分别是《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类型上就可以看出,这与《英雄》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电影人就卯足了劲去讨奥斯卡的青睐,可惜最终也都铩羽而归。


2007年被许多人看作是中国电影与奥斯卡爱恨情仇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中国内地不再迎合奥斯卡评委喜好,而是改送了战争爱情片《云水谣》,由此中国内地对于奥斯卡的态度逐渐冷淡,这从此后选送的影片中可见一斑。


2019年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8年 ——《邪不压正》

2017年 ——《战狼2》

2016年 ——《大唐玄奘》

2015年 ——《滚蛋吧!肿瘤君》

2014年 ——《夜莺》

2013年 ——《一九四二》

2012年 ——《搜索》

2011年 ——《金陵十三钗》

2010年 ——《唐山大地震》

2009年 ——《梅兰芳》

2008年 ——《筑梦2008》

2007年 ——《云水谣》


从这十多年的清单不难看出,中国选送电影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参赛变成了试图努力表达自己、展示文化并输出价值观,获奖不获奖的意义不那么重要,看看2015和2016年,几乎就是重在参与,给奥斯卡捧个人场的自嗨了。2017年《战狼2》,估计所有人都明白,就算这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故事,花再多钱公关,也绝无一分获奖可能的,但就算这样,还是义无返顾送去了,反正获奖无望,就让世界看看中国人民的自信和底气。


既然官方已经无意,民间对奥斯卡自然也就都放弃执著顺其自然了。


中国电影究竟有没有冲奥的能力?


中国电影整体水平不算高,这毋庸置疑,但真的没有一部优秀电影能跻身奥斯卡之列吗?


奥斯卡奖,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英文名称:Academy Awards),是电影行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之一,同时也作为唯一一个非A类电影节,而与柏林金熊奖,威尼斯金狮奖和戛纳金棕榈奖等三大A类电影节并列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与其他奖项一样,奥斯卡也有其独特的评审规则和获奖策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奥斯卡的游说制度,也是人们常说的合法走后门。制作方、导演或演员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游说公司,或者我们认为的公关公司,除了我们熟悉的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做各类营销和公关,提升舆论影响力,游说奥斯卡的六千个学院评委就是游说公司的重头戏。高晓松曾在自己的节目中非常详细地描述过他所看到的好莱坞以及游说制度。这种制度下,若想要获奖,不仅要求游说公司有人脉、有经验、充分了解规则,游说资金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两年,Netflix分别为《罗马》和《爱尔兰人》冲奥花费了数千万美元的公关费。因此当年不了解奥斯卡规则、“零宣传”的中国影片,稀里糊涂裸考陪跑多年不奇怪。当然,就算了解,那时候也未必有足够的资金来打这种烧钱的冲奥公关战。


更重要的是,虽然奥斯卡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奖项,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美国的学院奖,其对于美国本土电影的鼓励和支持不言而喻,获奖作品自然以美国电影为主了,这一方面说明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之下的美国电影的确势不可挡,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奥斯卡其实“代表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影国家所输出的一种品位典范,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影响着人们拍什么电影,看什么电影”,它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展示。


与奥斯卡一样,柏林金熊奖等其他三大电影奖项,虽然因为流程、规则和特质不同而各有侧重和差异,但整体而言,这些奖项都是西方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所以很显然,你若想要获奖,故事、规则、价值观都必须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这毋庸置疑。当年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张艺谋携《一个都不能少》愤而退出戛纳电影节的往事,想来中国电影人迄今还意难平吧。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电影价值观与整个西方格格不入,以贾樟柯、娄烨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影人也一直在大众商业市场之外,以一种小众的表达方式专注于找到欧洲电影节的喜好所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很可惜,这些优秀作品,在国内商业市场上表现得却是一塌糊涂,历史上商业表现最好的影片,是斩获2014年柏林金熊奖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该片当年在国内电影票房也只是刚刚过亿;2019年获得金熊奖提名的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最终票房也不到5千万,这与动辄十亿起步的商业片相比,真正是捉襟见肘。


所以是否在四大获奖早已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事情,中国六百多亿的电影市场才是致命吸引,这也导致了中国电影人没有什么必须要走出去的动力。《白日焰火》《地久天长》这样优秀的电影已经算是幸运,不仅能获奖、获得好口碑、在大屏幕上与中国观众见面,还能在商业上获得一点聊胜于无的回报,但更多的优秀电影,恐怕对大众而言,连名字都未曾听说。经由资本和市场选择之后的中国的商业市场,已经将优秀影片的生存空间挤压到最小的程度,最后大众看到的只剩下纯以消遣娱乐为导向的商业片。冯小刚当年大骂垃圾观众造就了垃圾电影,但最后他也不得不妥协于市场,观众喜好什么,电影人自然会去做什么,这就是市场做出的选择,当然,也造就了中国电影的恶性循环。


中国电影并不缺乏优秀的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也一直都有优秀的影片,是否能够获得西方的认可并不是优秀与否的必要前提,奥斯卡也不再是我们的目标。但的确有非常多现实的因素,导致中国的优秀电影的生存土壤正变得越来越贫瘠。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觉得中国电影一无是处,又不能掩耳盗铃,假装我们所处的电影环境很好,并且会越来越好。


与奥斯卡更亲密的中国资本


中国电影从创作上淡出奥斯卡,并不代表中国与奥斯卡已经渐行渐远,相反,中国却通过其他更为幕后的方式与奥斯卡变得更为亲密。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中影发行、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电影《1917》斩获三项大奖。这是继去年《绿皮书》之后,阿里影业第二次以联合出品人的身份亮相奥斯卡。同样在今年拿下两项大奖的《好莱坞往事》,博纳影业为联合出品方,并负责该片在大中华区的发行事宜。


不仅是阿里影业、中影、博纳,万达、华谊、腾讯等越来越多中国电影公司都在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早在2012年,万达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运营商AMC,旗下公司出品过《聚焦》;2016年万达又收购了传奇影业,《金刚:骷髅岛》便是传奇与腾讯影业合作的作品;华谊兄弟在美国设立全资影视子公司,并与STX签下3年18部的合作协议,《茉莉的牌局》就是该协议产物之一;电广传媒与狮门影业签下3年15亿美元的拍片协议,同样,《爱乐之城》也是该协议的产物之一;此外,《聚焦》《荒野猎人》《血战钢锯岭》等等影片背后都有中国电影公司的身影。


除了制作上的合作,中国的这些电影公司也都参与了这些优秀影片的全球票房分账,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公司在全球电影产业中浮光掠影地投资参与,更重要的是,通过全球票房分账,中国资本不仅在全球市场获得流通和回报,还能通过对电影产业链的接触和了解,让中国电影人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全球电影的制作体系中。


当然,这同样不代表中国资本主导了全球电影的话语权,或中国电影已经成功融入全球电影产业链。中国资本参与其中的影片,与全球影片相比无异于沧海一粟,除此之外,中国资本在故事讲述中是缺少话语权的,回头再看这些有中国公司身影的优秀影片,其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其实依旧是好莱坞的那一套,并没有因为中国公司的参与而发生丝毫变化。或许现状更为现实的意义,在于中国电影能够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工业化体系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从而慢慢在全球电影产业链中掌握更多话语权,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接受和了解我们的文化与价值观。毕竟,影响力是建立在别人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电影拿不拿奥斯卡的确不那么重要,但我们的电影必须要有超越奥斯卡的能力和影响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文来源:成功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