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全斌:办公空间可以有无限可能

发布日期 2021-10-15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有过不能去办公室的经历,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居家办公、云上办公成为彼时主流办公模式。这也让人产生错觉,似乎传统线下的办公模式从此将被在线的居家办公所取代。而伴随疫情的逐渐稳定,人们又陆续回到办公室,传统的线下聚集办公模式重新成为主流。

对于这种趋势的变化,在接受Vmarketing成功营销专访的时候,WeWork中国副总裁、WeWork中国北方区总经理全斌表示,其实疫情并没有让人们对于办公空间的需求减少,相反,因为人有交流和社交的需求,很多人对于居家办公的状态不满意,疫情之后大家更期待高质量的办公体验。相比传统办公模式,共享办公行业凭借独特的空间服务和社区价值,反而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本土化的空间服务商

2015年,在共享经济大潮下,共享办公行业发展迅速,在美国已经成立五年的WeWork进入中国。在进入中国的初期,WeWork基本引入了美国的工作流程、会员制度、运营体系。不过,自2020年从资本层面本土化后,WeWork中国也加速了全盘本土化的进程。

作为一个带有地产特质的产业,全斌认为共享办公同地产行业类似,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区域不同楼宇之间的差距都很大,比如互联网企业居多的海淀跟朝阳的客户特点和需求就全然不同,所以灵活的本土化决策和运营,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和服务,对WeWork中国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但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共享办公产业本身要怎么推进,此前也并没有成功的路径可以借鉴。在全斌看来,全球用户对对办公空间的基本需求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善的硬件设施和高品质产品肯定是标配,比如不间断的咖啡,安静的公共空间,快速稳定的网络等等。

同时,考虑到共享办公的客户大多是年轻群体,办公室的设计需要兼具美感和实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空间地域特性,要有不同特点和设计风格。比如在WeWork上东公园里社区,就有近三层楼高的公共休闲空间,为了配合超高空间,还设置了超大沙发组和大面积绿植,以及一整面墙的书阁。一旁会议室甚至还有一个乒乓球台,平时既可以打乒乓球,还可以开会,举办活动的时候又可以撤掉当展示区。

但全斌也强调共享办公不仅仅是空间共享,更多的应该是空间加服务,这需要经营者更好地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来提升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比如桌子上的反射光和头顶的射灯如何让人不感到疲惫、会议室使用的频率、桌子高低的舒适度、私人办公位和公共空间的比例等等,这些以往很难被注意到、也难去量化的细节,如今WeWork都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找到更多元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行业很新,很多事情我们都在探索中。但总体而言,空间是载体,围绕用户的服务才是核心。”

不排除任何社区维度打造的可能

共享办公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不同于早期以小微创业公司客户为主,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公司和企业所选择。但共享办公“空间+服务”概念的边界在哪里,似乎也并没有人可以明确定义。

最近,WeWork中国与豆瓣在北京上东公园里社区联合呈现首个线下“城市会客厅”,将豆瓣线上社区移植到线下的WeWork空间。在该联合空间里,通过书阁图书陈列形式,将豆瓣线上图书榜单复原到线下,现场展示了豆瓣2020年度读书榜单与豆瓣热门图书Top10系列书单等,总计40多类近500种图书。

对于选择豆瓣为合作伙伴的原因,全斌表示因为豆瓣是一个非常注重会员体验和社区打造的平台,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品牌调性和价值主张,这与WeWork的追求是一样的。而通过这次合作,WeWork希望与豆瓣以书为媒介,重新构筑办公空间的功能方式,将线上功能价值点转化为线下空间服务。同时,这座办公空间里的图书馆也将作为一个独立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将社区生活方式立体化,为社区提供一处日常工作之外的“精神升华场所”。

“工作空间也是成年人在家之外停留最久的地方。此次与豆瓣的合作是一次1+1>2的创新之举,我们希望能深度挖掘‘社区’在不同维度的可能性,让更多人在WeWork社区内通过兴趣相连,在不同的空间内遇见美好,将这间‘城市会客厅’打造成一个有趣、有料、有深度的交流平台。”全斌说道。

此次与豆瓣合作的上东公园“城市会客厅”是WeWork的首个跨界线下社区空间,除了豆瓣,接下来WeWork也将与更多跨界合作伙伴,将更多会客厅和社区模式逐渐复制到其他的办公空间里。当然,对于合作伙伴,WeWork也有自己的考量。

“我们会更偏向于品牌调性与我们更接近的品牌,比如像豆瓣这样和我们做资源互补,能做创新的合作。我们的合作不限于内容、渠道、用户、数据等等,各种维度的合作都有可能。”全斌补充道,“空间服务和社区可以是任何形态的,我们不排除任何社区维度打造的可能。”

不过,对于线下的ToB共享办公空间品牌而言,受限于其目标群体和产品形态,往往市场营销活动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市场的反馈过程也比较慢。如何用创新的方式打动企业用户并打造自己的品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斌承认线下品牌活动创新的确很具挑战,但他认为品牌打造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城市会客厅”,在WeWork的规划中,这并不是一个快闪店,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区,未来在这里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精彩线下活动,而活跃在豆瓣上的各大出版方将有机会成为这里的第一批主人,主办围绕书本与阅读的主题讲座、读者沙龙等活动,会诞生各种可能性。

“我们希望能和豆瓣一样,坚持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就是品牌制胜的法宝。”

未来的办公空间和需求

共享空间的概念和需求还在不断变化中。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对于办公室的定位,除了是一个充满创意美感、实用灵活的空间之外,还应该兼具社交、通过社区获取更多信息和机会,需要更多的生态协作和跨界创新的可能。

这一需求的变化也在推动共享办公行业的不断迭代。从共享办公概念在国内开始兴起,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如今国人比较熟知的品牌除了WeWork,还有优客工场、氪空间等等不同规模的众多玩家。作为最先进入中国的共享办公品牌,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尤其是“会员体验”这一服务理念等不同角度,全斌认为WeWork一直扮演的是行业的引领者和创新者的角色。

全斌解释说,WeWork没有客户的概念,所有的客户都被称作会员。WeWork的使命是作为平台和生态去为人和企业做好连接,并为他们赋能,通过对会员的深入互动了解,为彼此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尤其是对于品牌力和业务能力都偏弱的小微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帮助他们成长和接触更多合作者的机会。比如在城市会客厅,WeWork的所有会员就能与豆瓣和更多大机构面对面交流,寻找融资和生意的可能,此前这样的机会对小微创业企业而言是很难得的。

这种连接还体现在WeWork服务的各个环节。从新企业入驻开始,WeWork会创造很多机会让新企业与已经入驻的会员之间互动并熟悉起来,快速消除新老会员之间的陌生和隔阂,此后双方的往来和合作便是水到渠成了。全斌透露了一组数据,WeWork 70%的会员是互相认识的,有50%的会员之间会有生意的来往或者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因为自身身处在办公场景的最前沿,也能敏锐地感知市场和行业的细微动向,比如疫情之后餐饮企业逐渐恢复,消费行业的爆发带来的办公需求爆发,双减政策带来教育类会员的需求调整等等。企业的规模是会扩张还是收缩,需要怎样的合作伙伴,那么对应地就可以将他们的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撮合在一起。

“在WeWork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会员,WeWork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平台和生态连接和赋能会员,成就他们的同时也能成就我们自己。”全斌感叹道。

如今,WeWork已经在全国建立近100家社区,服务70000+人,其中北京有21家社区。虽然这一数据在共享办公行业中处于领先,但与整个办公行业相比,这一比例几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计,所以对WeWork甚至对所有共享办公品牌的而言,未来扩张的空间就非常大,但这同时也将面临规模化和精细化的挑战。

“共享办公领域是一个非常细碎的服务行业,大到楼宇选址小到保洁保安的问题,每一样都是系统工程。过去的五年是我们教育市场和不断摸索的五年。”全斌说道,“未来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的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品牌竞争力,运营的规模化和管理精细化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但说到底,这就是围绕用户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


本文来源:成功营销